English

简评《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

1999-08-13 来源:光明日报 汪姝婕 我有话说

由万绳楠主编的《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一书,已由黄山书社出版。该书系原国家教委社科基金“八五”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也是国家“九五”规划重点图书。全书共8章、50万字,对荆、扬、益三州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水利、城市经济、土地制度、科学技术以及户口、赋税、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内容涉及到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估价、官营与民营、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及资本主义萌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长江流域经济开发的学术力作。综观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史论结合,析理深邃。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为指导,结合长江流域开发的历史实际,对诸多问题展开了客观、科学的论述,提高了全书的理论水平。例如,石器时代的开发、经济发展与政策的关系、雇佣劳动等,都是难度很大的问题,本书在具体分析基础之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加以说明,加强了对问题的论证力,颇富启发意义。

不囿陈说,推陈出新。本书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但不囿于传统的观点,在扎实钻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学术价值较高的新见解。例如,秦始皇修驰道,大多认为便利了商业往来,本书则认为与《史记》始皇封禅文“尚农除末”不符,指出“商人都被驱遣到岭南戍守,秦朝根本无商业(除末)”;“驰道,裴注得十分明白,是专为秦始皇外出巡游封禅修筑,名‘天子道’,两边有墙,为封闭式。外人连看也看不到,非所能行。”又如,以往学者往往称赞汉武帝的官办盐、铁政策,本书则对汉武帝盐铁官营政策实施的原因、做法及后果一一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汉武帝遍置盐铁官,严厉打击民间工商业者,对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不是促进,而是拉向后退。”此外,本书关于长江流域亦是我国古代文明摇篮的论述,关于唐朝中后期经济制度与南朝的关系的论述,关于五代时期南方诸国的政策与开发关系的论述,关于四大发明在宋时长江流域完成的论述,关于明清赋役制度的论述等,都写出了新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与启迪。

充分利用考古资料。据初步统计,本书征用考古资料达100多条。如在论证夏商周三代长江流域文明的出现时,采用了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湖南石门皂市等地遗址、江西清江吴城与新干大羊洲遗址、遗存、湖熟文化与屯溪遗存、广汉三星堆遗址等资料;在论述东汉时期田庄的出现时,利用了四川成都东汉墓出土的明器与画像砖、石的资料;在论述六朝时期制瓷业的发展时利用了镇江东晋画像砖、上虞六朝青瓷窑址等资料;在论述唐代的雇佣劳动时利用了吐鲁番出土高昌唐代雇佣契卷的资料等。这些考古资料的利用,使本书的许多论点建立在更加可信可靠的基础上,大大增强了其科学性。

注意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重商思想之于越国经济的发展,战国经济发展与老庄哲学及楚辞的出现,唐宋经济开发与南方文人的涌现,明清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兴盛等,都有阐述,进而说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昌盛又有赖于科学文化的昌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